我在想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的时候回顾了一下摄影术的发展史,觉得应该长话短说。

有些事情你不用管它怎么来的,你就这么用就行了。但,还是可以讲很多……

有一些工业上用的相纸就不做介绍,不然没完没了的,而且大家也遇不到。


最早一台宝丽来相机Model95在1948年推出。
当时相纸只有黑白相纸,它在相机后背内部显影,打开后背盖取出照片。照片边缘是带花边的。



四周有花边,前面三角形部分可以撕掉。



很cool是不是!比当年那些要躲暗房里冲洗的人酷炫十条马路。


但是它有一个致命弱点,1、就是:会,褪,色。
照片上的物质会被氧化掉。


话说model95诞生第二年,有个妇女拿着一张发白的照片投诉,说她去年圣诞节给儿子拍的照片,现在照片上的人都没了。
Model95的售价其实不便宜,卖90刀,(资料显示)当年美国人人均工资一年大概90几刀,或者说相当于现在的900刀,能消费得起的人基本都是中产往上的人了。
尴尬,宝丽来公司发布了补丁1.0,以后相纸盒里都有一根油棒,照片取出来之后在上面刷一层保护油。具体是啥物质没去研究。这不重要。


这个补丁用了几十年,一直到后面665、51、55、85等相纸出来时都在用。可能因为黑白相纸和负片的特性导致。
其次第二个弱点就是,比较浪费材料。
为了得到一张照片,产生了两倍数量附件废纸。虽然当年可能还没有环保这个词,但是你出门拍个照,搞出一堆废纸就显得不太优雅。
这个系列还有一些型号的相纸,但都是这个样子,不一一列举。
到了自动风琴机时代,盒装撕拉片来了。
最早一盒相纸八张。正片一摞负片一摞藏在相纸盒里。



分彩色和黑白两种。从model100的film speed转盘上可以看出当年还有其他感光度相纸,比如sepia、blue、chocolate等。现在已经没有了。



这个叫100系撕拉片。


黑白相纸还是要用油棒刷油。
再后来有了80系的撕拉片。正方形的。相纸盒更短一点。



比较有名的是chocolate相纸。

用得最多的是viva和88。用在证件机上。



80系的chocolate实在太迷人,特意从国外摄影网站找l几张作品来分享。




拍人像和静物特别带感,像湿版一样。
另外这个时期出现的还有4X5画幅的整盒撕拉片和单页片4X5相纸。
前者比如559,后者有著名的55相纸等型号。



以及8X10画幅的撕拉片。
因为画幅太大,8X10必须是正负片分装的,没有整盒装,属于sheet film系列。


这些相纸型号的先后顺序具体哪一年出来的我没有仔细研究过。
到了1972年,SX-70横空出世。自动吐片相纸诞生了。


左上:没有感光的相纸经过滚轴显影后

右上:完全过曝的相纸经过滚轴显影后

左下:经过滚轴显影过程中的相纸

右下:没有经过滚轴的相纸

600相纸配合690不能更棒!

这系列自动吐片相纸的优点就是没有附加产物。一张照片就是一张照片。缺点是原材料不环保(所以后来停产了)

同时90年代左右宝丽来公司还研发了不用进暗房的35mm胶片系统,后来夭折了。这里就不说了,我平时也不怎么关注。
再后来到了90年代,出现了500系的机器和相纸。
这个系列没有一台机子好看。
再后来出现了专拍大头贴的I-zone系列。
机子特点是小而长,卡哇伊。照片大概就是一张135底片那么大。
沦为少女儿童用品的感觉。
这是早期的TIP相纸,现在大家不要买这个。

还有一个组织在复产单页片的new55相纸。



怎么说呢,历史的车轮滚滚,大家错过好时代了。

1、用转印器翻拍的669相纸。

2、spectra宽幅相纸(过期)

3、779相纸(过期)

4、600相纸(过期)

5、图①转印在柯达相纸上

6、FP-100C 绸面相纸(这样看不出来是绸面)

7、富士mini相纸

8、富士210宽幅相纸

9、宝丽来ID-UV相纸

10、宝丽来125i相纸(接在KIEV88相机后背拍摄)

11、宝丽来chocolate相纸(接在KIEV88相机后背拍摄)

12、用转印器翻拍出的spectra宽幅相纸

最后:
WIKI百科这部分也基本准确:
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nstant_film



-END-